伟德体育(BetVictor Sports)国际官网(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事实上,我国还有多处世界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200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见证了公元1—7世纪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2015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司遗址包含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是13—20世纪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管理制度的代表性产物;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和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庙宇,也见证了17—19世纪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60处世界遗产,涵盖了农耕、游牧、海洋文明,生动体现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从聚焦单体建筑拓展至系统传承,我国遗产保护的整体性理念不断深化。西夏陵的入选,既源于数十年来由点及面的保护历程,又得益于“文化—生态”共同体保护模式,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上都体现出这种整体性。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次年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即有6项列入。1992—2000年间,共有20项列入,彰显了中国的持续努力。目前的60项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41项(含6项文化景观)、自然遗产15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以北京(7项)、福建(4项)、河南(3项)、湖北(3项)居多。自然遗产以四川(3项)、云南(3项)居多。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土司遗址等4项文化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中国丹霞、南方喀斯特等3项自然遗产均为跨省域联合申遗的成功案例。针对世界遗产组织提倡关注的城市类型遗产、运河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类型遗产,中国也加大挖掘和保护力度,取得了重要进展。